- · 《内蒙古煤炭经济》刊物[06/30]
- · 《内蒙古煤炭经济》征稿[06/30]
- · 《内蒙古煤炭经济》投稿[06/30]
- · 《内蒙古煤炭经济》收稿[06/30]
- · 《内蒙古煤炭经济》栏目[06/30]
网上关于UFO的清晰视频应该都是真的吗(煤的工(1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主要回答一下你的第一个问题,你或许认为斯达汉诺夫本人的102吨产量相当于集中力量放卫星(只不过这个卫星是真的),于正常的生产无益。首先我们
我主要回答一下你的第一个问题,你或许认为斯达汉诺夫本人的102吨产量相当于集中力量放卫星(只不过这个卫星是真的),于正常的生产无益。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当时苏联的采煤工人的工资发放形式是计件工资制,即根据采煤工人采煤量来计算工资,原文中我引用过斯达汉诺夫的原句,他说分工的能让产量从9吨增长到70吨到80吨,而一个标准定额也就是十吨左右,斯达汉诺夫采煤102吨赚220卢布,中央伊尔敏诺矿区矿工的平均月工资不过235卢布,足可见斯达汉诺夫的产量远远超过了几个普通工人能在6个小时内完成的产量。
如果你认为在宣传中除了淡化了两位加固工作面的工人之外还做了其他手脚(实际上因为要宣传分工采煤的方法,他有助手这件事并不是什么秘密),那么我们看看在斯达汉诺夫分工工作的普及之下对煤矿开采量的影响吧。毕竟在运动中他的采煤方法是一定会被推广的。下面我将结合Charles E.Butler 的《PRODUCTIVITY IN SOVIET COAL MINING, 1928-1964.》一文简单论证一下,虽然此文是1966年的,但我的确没有找到苏联煤炭产业这一专题的最新文章,因此暂时先使用他的说法。
本表是苏联煤炭开采中人均小时产量增长的来源汇总,其数据来源和详细的计算方法下面有阐述,虽然C.E.Butler也引用了 自己在哈佛大学未出版的博士论文,出于对哈佛大学博士论文答辩的信任,在此我就不去查证原作者的引用了。
注意我用红笔圈的地方,在二五计划期间,人均小时产量总增长率10.6%,其中劳动力的变化和组织的变革的影响有5.8%,二五计划期间主要的组织的变革主要包括:重组分工系统、改革工资和激励机制(计件工资与奖金发放)、改善生产操作等。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对斯达汉诺夫运动的评价:
作者在此已经推论得出了斯达汉诺夫的成绩是小组完成的,只不过斯达汉诺夫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这个理论并且用他的技术证明了理论的可行性,远在美国的作者都知道这种事,你觉得在36年的苏联宣传这个新工作方法的时候有可能一边强调分工一边强调斯达汉诺夫完全没有受到帮助吗?真的当苏联工人是吗……
再贴一段关于组织变革的结论:
虽然作者以“没有触动经济根本制度”为由认为28年到64年组织变革的净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他同时肯定了32-37年以及50年代改革(主要是工时缩短以及物质激励制度的规范化和简单化,如消除累进奖金)在当时的短期效果。作者认为30年代的改革实现了中度的部门化和分工,引进了奖金制度/计件工资制,其在短期内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到了50年代,这套奖金制度“复杂、僵化、不公平”,于是才有了50s的改革,但根本制度没有变化,奖金制度的副作用是无法消灭的。无论是作者的看法还是事实上历史的发展,苏修不仅没有改掉30年代奖金制度的弊病,反倒是向利润挂帅一路狂飙,这种不平等从劳动模范与工人之间工资的差距开始,最后发展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官僚对工人阶级的管、卡、要。而斯达汉诺夫运动作为改进生产操作、提高生产效率的短期运动,我认为它已经实现了最初的基本目的,作者谈到的这些弊病也不全是斯达汉诺夫运动带来的。
总之,我从未否定过斯达汉诺夫运动中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接下来也可能要更新此部分内容),但讨论宏观影响要有数据、讨论微观例子至少要给出处,你拿的那篇文章里面所谓“拔牙数量要增加、芭蕾舞要多转圈”这些例子,作者没有给出参考文献,我在其他文献里面也没看到相关的论述,如果有史料的话欢迎补充。
文章来源:《内蒙古煤炭经济》 网址: http://www.nmgmtjj.cn/zonghexinwen/2022/1221/1124.html
上一篇:低碳院介绍(煤化工毕业论文题目)
下一篇:没有了